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永續政策和環境

台北市

 

環境


族群融合的多元社會

  • 臺北市2024年初人口數為250萬9,112人

  • 人口族群組成相當多元,包含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新移民與外籍人士等

 

北緯25度的副熱帶季風氣後

  • 臺北市正常氣溫介於攝氏16 ~ 30 度間,年降雨量約1,700 毫米,每年5 ~ 6 月的梅雨季可帶來豐沛的雨水

 



 

台北街景

氣溫

  • 臺北市夏日深受盆地地形影響,加上城市水泥建設過多,促使熱氣不易排散,而產生都市熱島效應(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UHIE ),氣溫可高達攝氏35 度以上,屢創歷史高溫紀錄

降雨

  • 短延時強降雨事件天數增加,且降雨時間分布非常不平均,氣候變遷正考驗著城市永續發展與治理


 

永續臺北市

 

政策


隨著氣候變遷愈加顯著,城市發展除經濟考量外,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衝擊亦是城市治理面臨的重要課題。基於加強環境保護、推廣社會包容、促進經濟發展之基礎,在全球永續發展架構下,於2022年特設「臺北市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前身為臺北市永續發展委員會),為加強環境保護、推廣社會公義、促進經濟發展,以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基礎,邁向2050淨零排為目標。

 

2019年起,臺北市連續三年發表臺北市SDGs自願檢視報告(VLR)。 於聯合國COP26氣候峰會期間,臺北市更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並於年底公布「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草案,從政策與法規,配合國家能源轉型,為人類與地球的未來共同盡一份心力。

 

2022年,臺北市議會三讀通過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成為全國首部2050淨零排放地方法規,全力推動城市淨零轉型,平衡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需求,使當代與下一代均能享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穩定的經濟發展、創新的技術應用、包容的多元社會, 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並且因應氣候變遷挑戰與全球同步邁向零碳未來。


 

綠屋頂

  • 第一階段:氣候行動策略發展(2008~2015)

    • 2005年本市於舊金山簽署「綠色都市宣言」(Green Cities Declaration)及「舊金山城市環境協定」(San Francisco Urban Environmental Accords),承諾2030年將溫室氣體較2005年減少25%,並於2008年本府市政會議通過「臺北市推動節能減碳方案」,奠定溫室氣體減量工作基礎,2009年起自主盤查溫室氣體排放量,以「2016年到2020年間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至2008年水準(降為1,640萬公噸)」為第一階段溫室氣體減量目標,2012年本府提出「臺北市氣候變遷調適計畫」,同時持續完備各項法規與規範,訂定「臺北市工商業節能減碳輔導管理自治條例」與「臺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等相關條例,於2014年提前完成第一階段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太陽能版
  • 第二階段:氣候行動能力建構(2015~2030)

    • ​​​為深化氣候行動,延續「臺北市推動節能減碳方案」的成果,於2016年本府訂定「臺北市溫室氣體管制執行計畫」,設定中長期溫室氣體減量目標,2019年亦遵循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制定「臺北市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成立市府層級管考的「溫室氣體管制督導會報」,建立完善氣候行動監控機制,統計本市2019年排碳量1,160萬噸,已較2005年減量11.3%。

    • 2021年進一步以2030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基礎,採取「由內而外、由公而私」原則,擴大再生能源使用、車輛電動化、導入智慧零碳建築、建構綠色創新投資環境等市政,調整2030年由25%提升至40%,設定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為願景目標,啟動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評估與規劃。

    • 2022年,臺北市議會三讀通過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成為全國首部2050淨零排放地方法規,秉持城市發展、為民服務、多元包容等核心價值,期加速永續發展目標與淨零排放之實踐,並且因應氣候變遷挑戰與全球同步邁向零碳未來。


 

自行車道
  • 第三階段:氣候行動成果展現(2030~2050)

    • 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概念,透過機關帶頭、產業合作、市民參與、滾動檢討的方式,由上而下凝聚全民為減緩全球暖化的共識、帶動積極有效的氣候行動與實質成果,穩健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