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13.1 加強各國抵禦和調適氣候相關的災害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13.2 將因應氣候變遷的措施納入國家政策、策略和規劃。

 

13.3 加強氣候變遷減緩、調適、減少影響和早期預警等方面的教育和宣傳,加強人員和機構在此方面的能力。

 

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基礎

 

 

德行里

推動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構築氣候行動基礎 

本市由2008年開始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工作,2016年為符合「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要求,穩健達成臺北市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延續「臺北市推動節能減碳方案」的成果,訂定「臺北市溫室氣體管制執行計畫」,成立「溫室氣體減量督導會報」,由市長擔任召集人,環保局綜理溫室氣體減量相關事務,並分別訂定住商部門、運輸部門、廢棄物部門、農林部門及教育宣導之負責局處和推動策略細項,每季召開會議,持續檢討協調管制執行方案執行情形,同時藉由定期盤查更新本市溫室氣體排放資料,訂定各局處應核配溫室氣體減量責任,研析溫室氣體成長趨勢,檢討最適切減量目標。以「機關帶頭、產業合作、市民參與」之精神,形塑全民共同節能減碳之目標,朝向「宜居永續城市」的願景邁進。

 

 

 

辛亥生態公園

建構海綿城市,讓城市水呼吸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區域性的極端氣候,本市長期致力於防洪排水建設及河川整治工作,目的係為提供民眾一個安全宜居的水岸城市。本市以海綿城市理念為水環境政策的核心,以「韌性水調適」、「永續水利用」、「友善水環境」為 3 大願景,勾勒出安全、永續、親水、生態的臺北市水環境藍圖。擬訂「健全城市水循環」、「提升防洪容受度」、「多元活絡水利用」、「穩定供水有效用水」、「生態多樣水棲地」、「豐富魅力水遊憩」6大推動目標,透過 13 項策略,運用工程及管理手段,進一步落實道路廣場鋪面透水化、提升城市綠覆率、推廣建築綠屋頂、增加城市貯留滯洪能力、推動污水處理再升級、回收水多元利用、復育保護水環境棲地、營造親水遊憩環境,使本市具備入滲保水能力,蒸發之水氣可調節城市微氣候。為降低熱島效應、分 攤集水區地表逕流量的效果,將超過 800m² 之學校、公園及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用地,實施基地保水設計,並以綠地或滲透方式優先施作,2015 至2021 年總保水量體達 10 萬 1,212 m3。於公共設施推動透水性鋪面,達到雨天吸水晴天蒸散。2015 至 2021 年全市人行道、公園廣場、校園及停車場已施作 31 萬 6,790m²,相當約 754 座籃球場面積規模之透水鋪面。另透過實際監測,人行道透水磚較不透水磚可降低周圍溫度約 2.02~5.86℃,顯見透水鋪面對於聚熱不散的水泥叢林有著調節微氣候,降低熱島效應功效。

要求公私部門基地開發超過 300m²者皆須設置雨水流出抑制設 施 , 並 符 合 每 公 頃 780m³ 之 最 小 保 水 量 及 0.173 m³/s 之最大排放量,藉以達到逕流分擔出流管制理念,2015 至 2021 年總保水量體達 7 萬 2,201m³。於公園設置雨撲滿,將雨天之地表逕流貯集於設施內,替代自來水用於植栽澆灌、沖廁、灑水降溫及生態補助等再利用,以達水資源永續,2015 至 2021 年推動 38 座公園設置雨撲滿,總容量為 5,534m³。

高溫灑水

推動熱浪預警及應變,降低高溫危害衝擊

高溫天氣可能造成熱中暑、熱衰竭等現象危害市民健康,並會危及用電、衛生、食品安全等層面。為減輕市民受到高溫之負面影響,於高溫發生前提前預警及應變。因此於 2015 年制定臺北市熱浪災害防救對策,並於 2016 年建立熱浪預警通報機制,整合相關局處啟動各項高溫因應措施,納入本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配合氣象局於 2018 年研訂全國一致「高溫資訊」,黃燈時注意警戒,以橙燈及紅燈作為本市熱浪預警標準,通報相關局處啟動高溫因應措施,包括環保局執行道路灑水降溫、公園處進行公園綠地植栽澆灌、勞動局從事對戶外工作者的勞動檢查、社會局啟動獨居長者、身心障礙及街友關懷服務、市場處加強市集與攤販集中市場食品安全宣導,以及衛生局通報緊急醫療服務及輔導食品業者衛生自主管理等,以因應及減緩酷暑時節高溫所帶來的潛在危害。


永續發展與2050臺北市淨零排放

達成淨零排放是城市轉型的關鍵,已從環保面向擴及產業與能源轉型,並關係到我國未來國際競爭力,從能源、社會、產業、經濟、民生等各個層面,整體都需要以嶄新的思維去擘劃推動轉型,因此本市在Agenda 2030基礎上,將持續推動六大策略,配合國家能源轉型,逐步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

 

 

南港社宅

推動智慧零碳建築

臺北市經濟發展以三級產業為主,住商部門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本市整體排放量75%,為能有效降低住商部門排放量,本市規劃推動新建物朝向零碳建築發展,導入建築能源履歷制度、智慧綠建築設計,確實掌握建築單位能耗,並鼓勵公有與民間建物使用循環建材,作為達到2050零碳建築與循環經濟之目標。

本市以公有社會住宅著手,以「臺北市南港區南港機廠社會住宅基地」為例,為採取既有綠建築的設計理念,導入能源管理系統及ICT資通訊科技方案作為願景,並推行「可回收建材與循環建材」、「資源循環再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彈性模組」、「以租代買」等策略,減少建材開採產生的碳足跡,成為本市第一個導入循環經濟實踐之社會住宅,同時取得「綠建築銀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耐震標章」及「無障礙住宅標章」,落實本市社會住宅循環經濟系統,促進社會住宅資源得以循環再生及永續利用,進而減少建築物本體溫室氣體排放量。

本市未來將採「由公而私,由內而外」的施政理念,由公共工程施工規範應採低碳規劃設計原則,並且符合智慧綠建築及循環經濟理念,選用再生或環保建材,降低施工期間溫室氣體排放量,另亦持續研議淨零排放的施工規範及制度,降低建築物整體溫室氣體排放之生命週期。

 

 

公民電廠

再生能源建置

近年由於民眾對環境意識抬頭,加上公眾募資風潮,由民眾自發、多人籌組的「公民電廠」蓬勃發展。市府為協助市民參與再生能源利用,盤點開放市有屋頂,以招標方式試辦提供予公民團體參與設置公民電廠示範場域,後續將複製到大面積、多場域模式,再推廣到私人屋頂。另透過市府團隊提供設置諮詢與媒合,成功協助大安區信義新城社區自主投入設置,總容量約 145.7kW,成為北市公民電廠之先例。未來將持續盤點評估本市各機關學校可設置公民電廠場域,同時持續辦理補助私部門設置太陽光電設備(社區公民電廠),目標於 2030 年完成市有房地公民電廠設置 21 處,建立良好公民電廠模式示範。

 

 

Youbike 2.0

提升綠運輸

為提供更流暢、優質的都市低碳運輸服務,以降低運輸溫室氣體排放,本市透過都市計畫、都市設計以及都市更新審議,納入TOD交通規劃原則,逐步調整土地使用配置,提供友善人本交通環境,包含基地退縮留設更舒適人行及自行車道空間、加強與串聯大眾運輸、規劃適當轉乘及臨停區域,並加強私人運具管理,讓都市活動於運輸廊帶上,有秩序地緊密配置,提升整體交通環境容受力。

,配合「綠運輸政策」提供大眾運輸轉乘、定期票優惠,更擴大汽車停車格收費、商圈機車停車管理,鼓勵市民減少私人運具使用,採用綠色公共運輸系統,期望將現有綠運輸市占率由60%提升至70%。

本市已規劃推動公車路線優化,朝向「快速、幹線、支線、微循環」層級式系統規劃,並運用大數據資料輔助公車路網優化,於2021年辦理YouBike 2.0升級計畫,預計於2022年底完成全市1,200站之建置,提供民眾更近更密的公共自行車服務。

未來本市將持續提升綠運輸管理系統,建構更便利、全面之永續運輸系統,有效降低溫室氣體之排放。

 

 

電動公車

推動結合運具自動化與共享運具之綠運輸基礎設施

本市以「運具電動化」及「推動綠運輸」為運輸基礎設施 2 大主軸,運具電動化以「先補助後管制」、「先大型車後小型車」 及「先電動後氫能」等 3 項原則落實,綠運輸則以捷運為骨幹、 公車為輔,加上共享自行車及步行而完成第一哩及最後一哩的服務。 本市持續採「推拉並進」策略推動,「拉力」為提升公共運輸品質, 導引使用公共運輸,包含捷運、幹線公車及轉乘優惠、實施大眾 運輸定期票及提供 YouBike 轉乘大眾運輸優惠等;「推力」為以政策 管理措施減少私人運具使用動機。

1.    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

自2018年起,本市為加速市區公車電動化,規劃「電動公車推動試辦計畫」,透過提供電動公車購車補助、停止燃油公車補助,要求新闢路線以電動公車營運、高運量路線優先汰舊換新、輔導公車業者建置電動公車場站等方式,鼓勵業者採用電動公車,截至2020年底,本市共有48輛電動公車、3處電動公車場站,並均配有充電基礎設施,預計於2022年底達成400輛電動公車上路,並持續規劃增加電動公車場站,藉由公私部門合作,擴大低污染運具服務範圍,於2030年達成市區公車100%電動化之目標。

 

機車補助

2.    電動機車補助政策

於機動車輛部分,則以提高購置電動機車補助作為主要政策,2021年除中央補助外,本市補助金額較2020年增為3倍,每輛最高加碼補助9,000元,汰購電動機車總計最高可獲補助1萬9,000元(含環保署及經濟部),並針對電動機車提供「四免優惠」(免牌照稅、免燃料稅、公有停車場或路邊停車格免停車費及公有充電站免費充電),同時結合電動運具促進計畫,積極建構友善電動機車使用環境,2021~2022年機車換電站將由156站增至250站以上,確保基礎建設完善,期能促成2023年電動機車占比達12%以上,2030年占比達30%以上之目標。

 

3.    配套基礎設施建置

目前本市已於機關學校停車場設置42個充電樁、公有停車場設置326個充電樁,共計368個充電樁,為鼓勵本市社區安裝電動車充電設備,於2021年起,亦將電動車充電設施安裝列為「臺北市公寓大廈共用部分維護修繕費用補助要點」之補助項目,管委會為社區安裝充電設備將可獲得最高49%總經費補助,補助上限10~20萬元,希望以此提高民眾購買電動汽、機車之意願。

 

 

鼓勵創新產業

「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OD)」都市計畫成就未來藍圖

本市透過基地開發、廊帶串聯、辨識與推動重點地區等規劃,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TOD)為宗旨,逐步推動臺北市未來發展符合「以人為本」、永續、淨零排放的願景。將捷運場站作為節點,結合車站周邊的新建設或再開發計畫,提升車站周邊的環境品質及車站本身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一方面符合服務城市居民之需求,另一方面改變居民以綠運具(大眾運輸系統)通勤,減少交通量、改善污染、杜絕停車問題,進而達到邁向 2050 淨零排放的終極目標。

綠色採購

逐步更新智慧零碳建築,管理住商碳排放與能源效率

本市自 2014 年發布實施《綠建築自治條例》後,新建公有建築物依工程總造價級距及非公有建物依高層或申請增加容積級距,應取得合格級或銅級以上綠建築標章,目標至 2030 年累計達到 690件。此外並陸續制定相關子法以及配套措施,如針對屋齡 5 年以上既有建築物,提供綠屋頂、綠建築或智慧建築改善工程的補助及免費評估診斷規劃作業,審查核予經費補助,自 2016 起至 2021 年共計受理評估診斷及補助共計約 161 個社區;另外本市從公有住宅著手推動智慧零碳建築,特別規劃營建經費外加 3~5%規劃建置節能、節電、節水、社區安全等智慧化設施,建置 6 處示範性智慧社區合計約 6,000 戶社會住宅,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量約 0.28 萬噸。